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别决赛中,13岁的姜鑫瑞以一道凌厉的弓步直刺锁定胜局,当裁判器亮起代表得分的那盏灯时,他缓缓推开头盔面罩,汗珠顺着稚嫩却坚毅的脸颊滑落,眼中闪烁着超越年龄的沉静光芒,这位来自江苏的击剑少年,用手中的花剑划破赛场喧嚣,也划出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。
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。”赛后,姜鑫瑞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,这句话从一个刚经历高强度对决的少年口中说出,显得格外有分量,他的教练李明透露,三年前刚入队时,姜鑫瑞还是个在训练中不敢直视对手的孩子,“他能在决胜时刻保持冷静,这种蜕变正是通过一场场比赛淬炼而成的”。

姜鑫瑞的击剑之路始于小学三年级,一次偶然的校园体验课,让他对这项“绅士运动”一见钟情。“我喜欢击剑服,像佐罗一样帅。”回忆起最初的选择,他腼腆地笑了,帅气背后的艰辛远超想象,每天放学后两小时的雷打不动的训练,周末全天候的技战术打磨,寒暑假集中营的魔鬼特训——这些构成了他童年不同于大多数孩子的记忆碎片。
“最难忘的是去年夏天的集训。”姜鑫瑞回忆道,“气温接近四十度,穿着厚重的击剑服,每一次训练都像在蒸桑拿,有次连续弓步进攻后,我差点中暑晕倒,但教练只是让我到场边休息十分钟,然后继续上场。”问他是否想过放弃,少年摇头:“当你真正热爱一件事,困难就会变成必须跨越的台阶。”
这种坚持在本次锦标赛的半决赛中得到回报,面对卫冕冠军,姜鑫瑞在首局落后三剑的不利情况下,及时调整战术,连续运用转移刺和对抗刺得分,最终实现逆转,赛场边的心理专家张教授观察后评价: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能在逆境中保持战术执行力极为难得,击剑运动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价值,在姜鑫瑞身上得到完美体现。”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。”这是姜鑫瑞的又一句心声,击剑被称为“格斗中的国际象棋”,赛场上每分每秒都是决策与执行的双重考验,电子裁判器响起的那一刻,剑道上只剩下选手自己与对手,任何犹豫都可能导致失败,姜鑫瑞的母亲告诉记者,儿子从小独立性就很强,“但我们没想到,击剑让他的这种特质发挥到极致,现在他不仅自己整理装备、分析对手录像,还会为文化学习制定详细计划”。
这种“靠自己”的信念源于一次次实战的积淀,去年参加亚洲青少年巡回赛时,由于语言不通,姜鑫瑞在小组赛阶段一度陷入困境。“那时我才明白,无论教练在场边如何指导,最终执行战术的只能是自己。”那场比赛后,他开始有意识地培养独立比赛能力,甚至在训练中主动要求“封闭练习”——不带教练,完全依靠自己的判断应对各种突发情况。

国家击剑队前队员、现省队总教练王指导对姜鑫瑞赞赏有加:“他的特质在于超越年龄的比赛阅读能力,击剑不仅是体能与技术的比拼,更是智慧与心理的较量,姜鑫瑞在场上展现出的沉着与果断,预示着他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。”
少年成名也伴随着压力,随着比赛成绩的提升,姜鑫瑞开始受到更多关注,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他的粉丝后援会,体育媒体称他为“击剑神童”,对此,他的学校班主任李老师表示担忧:“我们还是希望他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成长,不要被过早贴上标签。”为此,学校特意为他制定了灵活的学习计划,确保训练比赛与文化课两不误。
姜鑫瑞自己对此倒很坦然:“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,我的任务就是打好每一剑。”空闲时,他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和下围棋,认为这些爱好对理解击剑战术大有裨益。“历史故事里的战略谋划,围棋中的大局观,都与击剑战术相通,下一步棋就像出一剑,都要考虑后续变化。”
谈及未来,这个13岁少年展现出清醒的认知:“我的目标是进入国家队,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,但我知道,这需要一步一步来。”他计划在明年尝试参加更高级别的青年组比赛,“与更强的对手交锋,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”。
夕阳西下,训练馆内再次响起剑刃相交的清脆声响,姜鑫瑞的身影在剑道上跃动,每一个弓步都充满力量,每一次防守都彰显决心,那道银白色的剑光,不仅划破了训练馆的寂静,更照亮了一个少年通过击剑找到的自信之路,在这条路上,他独自握剑前行,却也因此变得更加坚强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