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灯光聚焦的剑道上,一位少年剑客屏息凝神,银白色的面罩下,那双眼睛闪烁着超越年龄的锐利与沉着,随着裁判一声令下,他如猎豹般突进,剑尖划破空气——得分!看台上爆发出的欢呼声,仿佛在为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喝彩,当少年摘下面罩,露出的是一张仍带稚气的脸庞,他叫姜鑫瑞,今年仅14岁,却已在击剑赛场上收获了无数关注,被誉为中国击剑界冉冉升起的新星。
从羞涩少年到自信剑客

三年前的姜鑫瑞,与如今场上那个气场全开的剑手判若两人,据他的启蒙教练刘建平回忆,第一次见到姜鑫瑞时,他是个躲在母亲身后、回答问题声音细若蚊蝇的男孩。“当时我问他为什么想学击剑,他低着头说觉得佩剑很帅,就这么简单。”
转变始于一次次站上赛场,姜鑫瑞坦言,最初参加比赛时,他的手会不受控制地发抖,面罩下的呼吸急促而不规律。“记得第一次参加省级青少年比赛,我连小组赛都没出线,下台后躲在更衣室哭了半小时。”
失败没有击垮这个少年,反而点燃了他的斗志,在教练和父母的鼓励下,姜鑫瑞开始有意识地通过比赛磨练自己的心理素质,他养成了一个习惯:每场比赛前,会独自静坐十分钟,在脑海中模拟比赛场景;每场比赛后,无论输赢,都会认真复盘,记录自己的得失。
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,”姜鑫瑞微笑着告诉记者,“不是因为我总是赢,而是因为我学会了如何面对输,每一次站在剑道上,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,这种自信不仅体现在击剑上,也带到了我的学习和生活中,以前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,现在能坦然站在讲台前做报告;以前遇到难题容易退缩,现在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法。”
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别冠军、东亚少年击剑邀请赛银牌、入选国家少年集训队……随着一枚枚奖牌收入囊中,姜鑫瑞的自信也与日俱增,但他的教练提醒道,这种自信并非盲目自大,而是建立在扎实训练和丰富比赛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认知。
场上只能靠自己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——这是姜鑫瑞在多次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,简短七个字,道出了击剑这项运动的本质,也是他迅速成长的心得体会。
击剑被称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,是一项极富个人色彩的运动,一旦踏上那条宽两米、长十四米的剑道,选手便进入了一个完全依靠自我的世界,没有队友可以依赖,没有教练能在一旁指导,每一个决策、每一次攻防都必须在电光火石间独立完成。
姜鑫瑞至今难忘去年全国锦标赛上的关键一战,在那场决定冠军归属的比赛中,他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连丢三分,场边的教练焦急地打着手势,但他明白,此刻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。“我深呼吸,把所有的杂念都排除掉,只专注于对手的动作和节奏。”调整心态后,他连追五剑,最终以一分优势险胜。

“比赛中的每一秒都是孤独的,”姜鑫瑞描述道,“你能听到观众的呐喊,能看到教练的表情,但当面罩戴上的那一刻,世界就只剩下你和对手,所有的战术准备、技术训练,在那一刻都必须内化为自己的本能反应。”
这种“靠自己”的觉悟,不仅塑造了姜鑫瑞的比赛风格,也影响着他的日常生活,从自己整理比赛装备到独立完成文化课学习,他逐渐养成了自律和负责的习惯,他的母亲告诉记者,自从专注于击剑训练后,姜鑫瑞变得更加成熟,“他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,合理安排训练时间,甚至在我们工作忙的时候自己准备简单的饭菜。”
光环背后的汗水与坚持
在聚光灯下的荣耀时刻背后,是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,姜鑫瑞的日常作息表令人咋舌:清晨五点四十分起床,六点半开始晨训,上午文化课学习,下午三小时专项技术训练,晚上还有体能训练和比赛录像分析,周末和假期,当同龄人在享受休闲时光时,他大多在训练馆或赛场上度过。
“最辛苦的是夏天,”姜鑫瑞擦去额头的汗水,“穿着厚重的击剑服,在没空调的训练馆里练习步伐和攻防,一堂课下来,体重能轻两斤,击剑服能拧出水来。”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和伤痕,那是无数次握剑、击打留下的印记。
伤病也是运动员生涯中不可避免的挑战,去年备战时,姜鑫瑞遭遇了脚踝扭伤,医生建议休息四周,但他仅用两周就回到了训练场。“那段时间我上午做康复治疗,下午练习上肢技术和战术分析,不想落下太多。”他的教练既心疼又骄傲:“这孩子有股不服输的劲儿,正是这种品质让他走得更远。”
除了身体上的磨练,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,心理教练为姜鑫瑞定制了一套完整的心理训练方案,包括压力管理、注意力控制和情绪调节。“击剑比赛不仅是技术的较量,更是心理的博弈,”心理教练解释道,“特别是在势均力敌的比赛中,谁能更好地控制情绪和注意力,谁就能掌握主动权。”
平衡之道:剑道与学业并进
作为一名学生运动员,姜鑫瑞必须面对训练和学业的双重压力,他的书包里总是同时装着文化课本和击剑装备,训练间隙、比赛途中的碎片时间都被用来学习。
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只要愿意挤,总还是有的,”姜鑫瑞分享着他的经验,“我习惯制定详细的时间表,把每一天都规划好,这样才能保证训练和学习两不误。”令人惊讶的是,尽管投入大量时间在击剑训练上,他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前列。
这种平衡能力得益于他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时间管理意识,他的班主任老师评价道:“姜鑫瑞有着超越同龄人的自律和专注,无论是训练还是学习,只要他认定目标,就会全力以赴,这种品质难能可贵。”
姜鑫瑞的父母最初对儿子选择击剑道路心存顾虑,担心影响学业,但随着看到孩子在击剑中获得的成长,他们逐渐转变为坚定的支持者。“击剑让他学会了管理时间、面对压力、独立思考,这些能力同样适用于学习,”姜鑫瑞的父亲说,“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、坚毅的儿子。”
传承与展望
在中国击剑的历史上,曾涌现出栾菊杰、仲满、雷声等奥运冠军,他们在世界赛场上创造了辉煌,年轻一代的剑客正沿着前辈的足迹,期待着续写中国击剑的荣耀。
姜鑫瑞的偶像正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佩剑冠军仲满。“我看过无数次仲满叔叔决赛的视频,他的每一剑都那么果断、精准,我希望有一天也能像他一样,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,为国争光。”
国家少年击剑队主教练在一次选拔赛中注意到了姜鑫瑞,评价他“技术全面、心理素质好、有领袖气质”。“中国击剑的未来需要这样的新鲜血液,”主教练说,“我们不仅要培养运动员的技术能力,更要注重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。”
对于未来,姜鑫瑞有着清晰的规划:短期内,争取在明年的世界少年击剑锦标赛上取得好成绩;中长期,希望入选国家队,参加亚运会和奥运会。“我知道这条路很长,也很艰难,但我已经准备好了。”
少年负壮气,奋烈自有时
击剑馆内,训练仍在继续,姜鑫瑞与队友进行着实战对抗,剑身相击的清脆声响回荡在空气中,汗水沿着他的面颊滑落,但他的眼神依旧专注,每一个步伐、每一次出击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。
从那个羞涩的小男孩到今天自信满满的少年剑客,姜鑫瑞在击剑这条路上收获了成长与蜕变,他用手中的剑,不仅划破了比赛的空气,也划出了自己青春的轨迹。
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,场上只能靠自己”——这不仅是姜鑫瑞的个人感悟,也是无数像他一样在体育道路上追梦的年轻人心声,在挑战与突破中认识自我,在成功与失败中学会坚持,这正是体育育人的真谛。
夕阳西下,训练结束的姜鑫瑞收拾好装备,与队友道别后独自走向更衣室,他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,那不再是一个孩子的身影,而是一位正在成长中的运动员,坚定地走向他的梦想,走向中国击剑的未来。
评论